首页 > 音乐会 > >正文

我们的四十年·为特区献礼 为盛世抒怀·深圳交响乐团建团40周年专场音乐会

作者: 深圳交响乐团 ,浏览:3496

本项目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

深圳交响乐团2021/22年音乐季

SHENZHEN SYMPHONY ORCHESTRA

2020/21 CONCERT SEASON




我们的四十年·为特区献礼 为盛世抒怀·深圳交响乐团建团40周年专场音乐会

Our Forties · Gift for Special Zone & Poem for Prosperity · Shenzhen Symphony Orchestra's 40th Anniversary Concert


时间:2022年8月26日(星期五)20:00 深圳音乐厅

          2022/8/26 (Friday) 20:00 Shenzhen Concert Hall

指挥:

深圳交响乐团首任音乐总监:张国勇

The first music director of SZSO: Zhang Guoyong

深圳交响乐团现任音乐总监:林大叶

The current music director of SZSO: Lin Daye



曲目: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斯托科夫斯基改编)

J.S.Bach: Air on the G String (arr. L. Stokowski for orchestra)

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

G.Mahler: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1.葬礼进行曲,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

Trauermarsch.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

2.如暴风雨般激烈,并更加激烈

Stürmisch bewegt. Mit grter Vehemenz

3.谐谑曲,强有力而不太快地

Scherzo.Krftig, nicht zu schnell

4.小柔板,很慢

Adagietto .Sehr langsam

5.回旋曲,快板-游戏似的快板

Rondo.Finale (Allegro)-Allegro giocoso

作曲家及乐曲 Composers & Music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 1685-1750

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一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发展指明了宽广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大量管风琴曲及著作《赋格的艺术》。

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

英国指挥家,古典音乐改编家。

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出生于伦敦,曾就读于牛津皇后学院、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后去巴黎及慕尼黑深造。1905年去美国,任圣巴索洛缪教堂管风琴手及圣咏团乐长。19091912年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和指挥。19121936年任费城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和指挥。1915年入美国籍。40年代后在美国青年管弦乐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休斯敦交响乐团任指挥,1962年主持创办美国交响乐团并任音乐指导和指挥。

他大概主持过2000场的作品首演,而且他对巴赫作品的改编使得他名气崛起。例如为管风琴而作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他利用大型管弦乐队使作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斯托科夫斯基因其“音响魔术”倍受赞誉,但又因他对原曲的肆意改动而受到非议。他加盟迪士尼的电影《幻想曲》,使影片的配乐成为经典,他因此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1977913日斯托科夫斯基因心脏病发作,在美国逝世,终年95岁。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斯托科夫斯基改编)

J.S.Bach: Air on the G String (arr. L. Stokowski for orchestra)

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此次演奏的是斯托科夫斯基改编的版本。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 )

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童年即显露出音乐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改学作曲、指挥。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大获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又相继在布达佩斯、汉堡、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被视为近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马勒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共写了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

马勒的交响曲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但其作品音响透明,配器精巧,犹如超大型的室内乐一般。他的部分交响曲加入了人声,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

G.Mahler: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1904年首演于科隆,由马勒亲自指挥。这部规模庞大的交响曲充满忧思的情愫,悲痛的色彩、乐观的性格,寄托了作曲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美好理想。庞大的乐队,丰满的配器,磅礴的气势,绚丽的色调,构成了马勒交响曲的鲜明特色。

全曲分为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孤独的小号宣示了葬礼的最重要的第一主题,像来自远方的庄严号召。沉静、悲恸的葬礼进行曲主题取自他创作的组歌《少年魔号》和《亡儿悼歌》。

第二乐章,如暴风雨般激烈,前一段可看作这一暴风雨般乐章的铺垫,第一主题是一种疯狂的迸发,惊慌失措的呼喊,好似与恶魔展开你死我活、刀光剑影的搏斗。而第二主题,马勒要求恢复葬礼进行曲的速度,如诗意般抒发,最后,用一庄重的鼓声结束了这首悲恸的悼歌。

第三乐章,谐谑曲,强有力而不太快地,带有圆舞曲性质,似在对浪漫的过去做一番诗意的回忆。这一乐章主题变化丰富、具有欢快的谐谑气息。最显著的是出色运用了一支助奏圆号及弦乐拨奏手法,气氛热烈,暗示了作者某些传奇经历和思乡之情。

第四乐章,小柔板,很慢,一首由弦乐与竖琴奏出的满蕴沉思歌曲,中段充满了热切的渴望之情,具有丰富的浪漫效果。

第五乐章,回旋曲,快板-游戏似的快板。马勒的很多作品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但第五交响曲却反其道而行之,充满了热烈而活跃的情绪,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终曲那样欢快、激昂。乐曲最后在一种散发出奇异光彩的音响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