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报道 >正文

张倩渊:希望更多人喜欢唢呐演奏

作者: 深圳交响乐团 , 发布日期: 2017-03-27 ,浏览:2608

晶报讯 (记者 张瀛戈)2017年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幕音乐会,邀请到了中国青年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她独奏的《百鸟朝凤》是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名曲之一。该曲版本众多,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任同祥先生改编演绎的“山东版”,本场音乐会上她演绎的也正是这一版本。

这是张倩渊首次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演出之前她兴奋表示,“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跟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唢呐作为中国特色民族乐器能够在这里演奏,我觉得非常荣幸”。

6岁学唢呐

20岁摘音乐最高奖

作为当今中国乐坛最年轻的唢呐演奏家之一,张倩渊不断地在艺术领域攀登。提起唢呐,很多人都认为这应该是男人吹奏的乐器,连张倩渊自己也坦承跟唢呐的缘分可以用“歪打正着”来形容,她回忆说:“我的家人没有从事音乐艺术的,6岁时我想学习乐器,但古筝、琵琶的名额已经报满了,只剩唢呐了。”虽然选择唢呐并不是她的初衷,但随着不断学习,张倩渊渐渐发现自己的开朗性格与唢呐的“声音大”非常呼应,从而让她真正爱上了这门乐器。

不仅如此,凭借唢呐这个特长,张倩渊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拜入了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的门下,而刘英被誉为“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 张倩渊说:“师傅给我创造了很多舞台表演的机会,学生时期的我就得到很多鲜花和掌声,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唢呐带给我的成就感让我更加离不开它。”张倩渊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年仅20岁时就摘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金奖,之后又荣获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奖”金奖,是唢呐界唯一一位国内最高双金奖的获得者。

民间艺术需加大宣传

唢呐表现力很强,原本从红白喜事中演变而来,既有大悲又有大喜。但是人们在音乐厅欣赏唢呐演奏的机会并不多,对于这个现状,张倩渊坦言:“唢呐在中国比较有标签性质,给人印象比较吵。但其实唢呐是从波斯阿拉伯地区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唢呐和交响乐非常有互动性,因为交响乐是包容性很强的音乐艺术,而唢呐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它和交响乐合作反而非常容易驾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性。现在音乐会中,欣赏唢呐艺术的人屈指可数,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唢呐艺术,甚至是整个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于唢呐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往那种民间吹打的乐器,而没有上升到高雅艺术的范畴,也就更加谈不上去欣赏了。”

去年电影《百鸟朝凤》的播出唤起了更多人对唢呐艺术和对这首乐曲的巨大关心,但电影使用了新创作的配乐,而并未呈现这首乐曲,此次2017年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上,张倩渊把《百鸟朝凤》原原本本地演奏出来,它以热闹欢快的曲调,描摹了百鸟和鸣之声,歌颂了大自然的美景,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渴求,也通过这首最具代表性的唢呐名曲充分展示了唢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