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报道 >正文

“东方的帕格尼尼”来了

作者: 深圳交响乐团 , 发布日期: 2017-03-10 ,浏览:1764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实习生 宋月白

“东方的帕格尼尼”黄蒙拉,四海八荒最酷帅小提琴家,3月10日晚将在深圳交响乐团于深圳音乐厅举办的拉威尔作品专场音乐会献上小提琴独奏。这位22岁便获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天才,是如何开启自己音乐道路的洪荒之力?深晚记者和大家一样好奇,所以赶在大师彩排间隙,我们“逮”住了他和读者、网友们好好聊聊。

释放洪荒之力有捷径吗?

蒙拉蒙拉,曾经启蒙老师张欣为了哄黄蒙拉练琴,哄他说“你的名字叫‘蒙拉’,做梦都要拉。”他跑去问父亲,才知这个颇有意思的名字,原来是德彪西“moonlight(月光)”的上海话谐音。

听着很浪漫对吧,但顽童黄蒙拉才不想练琴,更不懂音乐意境,“从小到大我无数次想过放弃,甚至想把琴砸了。”世人只知有天分才华,却不见纠结艰辛。“我能坚持下来,一是因为惯性;二是性格,我觉得自己并不是非常感性的人,虽然容易被事情打动,但思维模式又比较理科生,这样的性格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做抉择时会犹豫。为什么最终我没有砸琴,因为每一次要做重大决定时,我都犹豫了,不然当时真砸了琴挨顿揍也就断了这条路;三是慢慢对于音乐的喜爱。随着成长,我渐渐懂得‘一个人在一生中至少要做好一件事情’。”

至于如何比别人做得好?黄蒙拉也没有捷径,“你的身边会有无数人跟你做同样的事情,你要坚持,比别人花更多努力。”他甚至修炼无时无刻都能“练琴”独家本领——飞机上、睡觉前,都可以在心中想乐谱,思索乐曲的构造。

“技术机器”怎么开窍?

自从22岁获得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黄蒙拉就多了个标签“东方的帕格尼尼”。荣誉带来更大动力还是更大压力?如今聊起,黄蒙拉已能坦然甩出傲娇脸,“被说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完全没有压力。”

外界评价他的演奏既彰显冷静光芒,又感人至深。但曾经的黄蒙拉,也一度只是“技术机器”。拿捏激情与理智的平衡,这条路需要摸索。他说,“器乐演奏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打动自己的部分应该在一开始接触乐曲的时候就慢慢掌握,等到拉琴的技巧成熟后,就应该把理性和感性的情绪更好地把握起来。器乐演奏时完全投入可能会失控,要跳脱用激情演奏的圈,最好能做到既传递情绪的理解,又对器乐有掌控。小提琴最难的是理性和感性分寸的把握,我对于把握这个分寸的建议,就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提前预习。”

18岁到英国参加梅纽因小提琴比赛,黄蒙拉在第二轮被刷掉,但那场比赛一名日本选手的演奏却突然敲开了他感悟音乐的心门,黄蒙拉开始朦胧意识到古典音乐创造的精神世界。“其实我觉得在这个物质世界生存着挺无趣的,只有找到了毕生热爱的东西,才会觉得这样生活有意义。我有时候会想,人临终时在脑海中浮现的东西是什么,是赚到第一桶金时的喜悦还是成功?可能都不是。我们会去想念爱过的人,和喜爱的事情。古典音乐就是创造一个精神世界,我听音乐时不只是听,而是进入到那个世界,而且越来越被那个世界所吸引。”

“虎爸”如何教女?

黄蒙拉有个严苛的父亲,每天逼着盯着儿子练琴,还要求练琴必须站在凳子上,不锈钢的尺子则拿在手里随时教训开小差的儿子。

到了自己为人父,黄蒙拉承袭了“虎爸”的路子。他的教育理念是,“对我的学生,我最看重的是主动性,也就是兴趣,聪明反倒在其次。”而他教女儿比教学生更严厉,“女儿现在5岁,4岁开始学小提琴,我和她妈妈从小告诉她,有件事是你必须做的,就是拉小提琴,相当于洗脑式教育。她当然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拉小提琴’,我说那你还会做别的什么事?渐渐她也习惯了,现在每天练2个小时琴。”

黄蒙拉希望将来能女承父业,但对其他琴童的家长,他的真诚建议是:练琴不是游戏,并不好玩,器乐演奏学习真的挺难,如果想走专业,那建议赶紧找好老师。如果只是素质的培养,则可以放松些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关键家长脑子一定要清晰,让孩子听听音乐会,学学视唱练耳,其实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