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乐评 加蒂的“勃拉姆斯之夜”让深交神奇地焕发新音色

作者: 深圳交响乐团 , 发布日期: 2018-09-28 ,浏览:1847

9 月 27 日晚,意大利指挥大师、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总监丹尼尔 · 加蒂驾临深圳音乐厅,携手中国当今最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新生代青年大提琴家聂佳鹏以及深交,奏响深圳交响乐团新乐季 " 勃拉姆斯之夜 "。

下面为当晚的听众之一、乐评人丁翼在演出结束后撰写的乐评。(丁翼: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毕业,广播电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现为自由乐评撰稿人)

——————我是乐评分割线—————

艺术是天才的产物,需要有哥伦布那样的信念。如果这信念是坚定的,在艺术家眼前就会涌现出彼岸。即使在地平线之外,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会将彼岸从海底升起。——保罗 · 亨利 · 朗

今晚(9 月 27 日)在深圳音乐厅,加蒂的 " 勃拉姆斯之夜 " 让每一位现场观众的耳朵,都仿佛被纯净水般的乐音彻底清洗过 ……

上下半场的曲目,仿佛是硬币的两面,完整拼凑出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勇敢与纠结。《a 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是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部协奏曲作品,写于 1887 年。勃拉姆斯以精练纯熟的作曲手法,达成了小提琴、大提琴这两件独奏乐器的精美协调以及和交响乐队的浑然一体。两位独奏家既要有高度的演奏技巧、相互间更要有默契度,乐队部分的规整和富丽堂皇、彰显出不凡的高贵气质。三者虽没有主次之分,但都要技艺卓越、音乐性丰富、心意相通 …… 音乐界公认,这是一首极为艰深的作品,兼具美感与趣味,令人心生敬畏。

宁峰、聂佳鹏、丹尼尔 · 加蒂、深圳交响乐团今晚的珠联璧合,让那些并不了解此曲创作背景的普通观众,也读懂了勃拉姆斯这位闷骚男内心的波澜壮阔。那些细碎急促的旋律闪耀着炽热的光芒,小提琴与大提琴热火朝天地相互缠绕,交响乐队如油画底色般的稳稳烘托 …… 作曲家与师母,这一对在现实世界里 " 求不得 " 的虐恋,在音乐世界里被 " 大张旗鼓 " 地 " 功德圆满 " 了。

顺便为乐迷推荐这首双协奏曲历史上的经典版本:小提琴:大卫 - 奥伊斯特拉赫,大提琴:罗斯特 - 罗波维奇,指挥:康德拉兴。

再来说说首次莅临深圳的意大利指挥家丹尼尔 · 加蒂。深圳交响乐团,可以说是我个人最熟悉的国内交响乐团了。今晚在加蒂的执棒之下,这个团的弦乐声部,神奇般地焕发出了新的音色:大齐奏中,生发出了坚实而统一的内芯,即便是一提末席和二提声部,也笃定地成为音柱中耀眼的部分。这种向心力,是其他场次音乐会中从未有过的。弦乐声部在音色上的巨大变化,这让我十分好奇,加蒂先生在极其有限的排练时间里,是如何调理乐队的。而这个能力,就是指挥家最核心的竞争力。至此我理解了《时代》周刊曾经评论他的那句话:" 加蒂精耕细作的指挥风格,对挑剔听众的耳朵、有着特别的说服力。"

古典音乐中,不乏平易近人的作品,但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就不属于 " 谄媚讨好 " 的那种。它的高冷与深邃,仿佛为身经百战的英雄撰写了一部回忆录。那些在乐章间稍纵即逝的美好与光明,都时不时被悲恸、不安所打断,正应和了那句中国古语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史诗般的作品,凝结了作曲家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第四乐章三分之一处的著名旋律,既是向《贝九》的致敬,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尼采说," 真正的美是悲剧的美 "。勃拉姆斯终其一生都活在爱而不能的阴影中,时下 " 走背字 " 的指挥家加蒂,他的心境特别适合演绎 " 逼上绝路却不放弃希望,用钢铁般的意志对抗命运 "…… 即使人设坍塌了,艺术高度也不能坍塌。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西方谚语: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同理可证 ~ 法律的归法律,艺术的归艺术。期待加蒂先生,在国际一流交响乐团的大门为他关闭的同时,多来中国,多为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