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潺潺,共谱东方诗韵
——解析深交日本巡演的自然风情
乐 境
深秋时分,深圳交响乐团开启了历史性的日本首演:在三座文化古都——东京、名古屋、京都,留韵飘香。在没有樱花的季节里,这种舞台效果,如同风霜浸染的秋叶,挂在树冠上,能折射阳光的热吻,而悠然飘落间,也有其饱满的金黄,不失优雅姿态。
三场颇受听众欢迎的曲目中,笔者最喜欢的还是那三首同样描绘自然风光,却源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的作品:《粤彩南风》,《面向大海》和《罗马的松树》。这如同自然风情的“三重奏”,编织了一幅跨越国界、贯通古今的壮丽音画。这场以“自然”为题旨的“品鉴会”,其独特魅力在于它并非简单的风光陈列,而是一次深度的、充满东方智慧的审美对话,让当地观众在熟悉的自然母题中,感受到一种源自东方、却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共鸣。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跨越,更是一场精心策划带来的充满哲思与才情的艺术之旅。
岭南风骨与生命的润泽——王丹红《粤彩南风》
巡演的“第一声”,选择了当红作曲家王丹红的《粤彩南风》。此前深交就演奏过她的织体丰厚的交响曲《灯塔》。深交团长、音乐总监林大叶对这次东瀛巡演做足了功课。原定的五年前的巡演,今朝得以出行,这让乐团拥有了充足的沉淀。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曲目间,他们制订了的演出曲目单,从中窥到其匠心与智慧。
《粤彩南风》的开场,如同一种文化身份的自信展示。这部作品是深交委约创作的世界首演,是名副其实的“深圳声音”。与许多刻意堆砌文化符号的作品不同,《粤彩南风》中的“自然”不像巍峨的高山或浩瀚的海洋,更像庭院中的一池春水,巷陌间的阵阵南风,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这种对自然的诠释,深深植根于东方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日本听众能从这熟悉的审美取向中,直观地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那是对细腻生命体验的共同珍视,对万物有灵的深切感悟。深交以此曲亮明身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来自中国深圳”,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拥有东方诗魂”。
幽玄之境与心灵的烛照——武满彻《面向大海》
如果说《粤彩南风》是外向的、生机勃勃的南方风情画,那么下半场由中日艺术家联合演绎的武满彻《面向大海》,则是一次内向的、深邃的精神冥想。选择日本国宝级作曲家的作品,是本次巡演最具战略眼光和人文温度的举措,它瞬间将交流从“展示”提升至“对话”的层面。
武满彻音乐中的自然,不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被内化的、充满哲思与“幽玄”美学的心理景观。《面向大海》所描绘的“海”,是宁静、神秘且无限深邃的,它邀请听众沉静下来,观照内心。深交与日本竖琴家篠崎和子、长笛首席张俏的默契合作,精准地捕捉了这种神韵。当竖琴与长笛的音色如水波般荡漾开来,音乐厅仿佛化为一处禅意空间。这一刻,音乐超越了国籍,成为两种东方美学——中国的“意境”与日本的“幽玄”——的一次完美交融与深度共鸣。这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尊重与诚意。
磅礴史诗与文明的礼赞——雷斯庇基《罗马的松树》
音乐会的压轴之作,是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的《罗马的松树》。这部作品以其辉煌的配器和磅礴的气势,全面考验着乐团的交响张力与技术功底。我曾在8年前跟随深交在欧洲的巡演中,被林大叶指挥的这首作品深深感染着。卢卡小镇的那排高出古城墙的罗马松树,不仅有着婷婷而立的御风,更有着高贵清秀的姿容。尤其在罗马公园音乐厅听到了《罗马的松树》,更加回味久远。
林大叶的指挥风格,在千锤百炼中有着跨越东西方的自信与魅力,他为《罗马的松树》的“自然”,赋予了新的内涵。他让罗马的松树更加挺拔葱翠,更加释放出人性的光芒。深交乐手们的演绎,既有西方交响乐的戏剧性力量,又蕴含着东方艺术所推崇的“隽永诗境”与磅礴写意。他们诠释的松树,不仅是罗马的,也是东方的——是那种扎根于深厚文化土壤,历经风雨而依然挺立的生命力的象征。
诗韵的共鸣与未来的桥梁
从王丹红笔下润泽的“南风”,到武满彻心中幽玄的“大海”,再到雷斯庇基谱写的史诗般“松树”,当然还有荣获过帕格尼尼大赛金奖的著名小提琴家宁峰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名人名曲名乐队,让深圳交响乐团这三场音乐会,完成了一次从“地理自然”到“人文自然”再到“精神自然”的审美升华。这场独特的“自然三重奏”,其核心魅力正源于那贯穿始终的东方诗韵——一种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内省的关照与写意式的表达。这让我不仅联想到大江健三郎与小泽征尔关于音乐与文学的对话。多年生活在森林中的文学家对大自然魔力的深切感受,奇迹般出现在他那6岁的还不会说话的儿子身上。某天他居然听懂了鸟的啼叫,那是它们的说话,男孩听懂后创作一首曲子,小泽征尔看到后惊讶叹服,他认为这种原生态的作品至少二十多年没见到了,每个音符都挂有露珠盈颤的晶莹光泽。
一个不会说话的智障少年,居然可以创作出令指挥大师叹服的音乐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赋予。
回过头来说深交的此番巡演成功,在于他们并未试图去“征服”舞台,而是带着岭南的“露珠”闪亮的文化根脉,“坐在艺术席上平等真诚地交流”。他们让日本观众看到,一个来自现代都市的中国乐团,如何能以精湛的技术为舟,以深厚的情感为桨,从容地航行于多元文化的海洋,并最终用音乐这门露珠闪烁的金秋语言,让不同时空的灵魂在对共同的自然之美的礼赞中,实现审美的融荡与升华。
11月8日,收官音乐会更加耐人回味。1800座位的京都音乐厅,每个角落都有激动的表情。观众们以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让深交加演了《法兰多拉》。酣畅的节奏让气氛再掀高潮。乐迷为之感慨:妙曼雀跃的岭南风,静谧幽深的日本海韵,秀美壮丽的罗马之松——在贝多芬D大调的经典旋律间,绵绵融入了京都那色彩缤纷的不眠夜。
笔者为此感言:有一种自然风光可以跨越四季,穿越时空;有一种诗篇,能够抒发百代千载。这便是音乐的舞台,这便是经典的回荡。
2025年11月10日